当前位置:首页  >> 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  >>  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名录   >>   传统戏剧   
八岔戏
点击次数:1310次 更新日期:【2017-11-09】

◎申报单位: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

八岔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一个地方剧种,毗邻的旬阳、石泉等县亦有流传,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八岔戏的发展经历了唱民歌——打围鼓(赛唱)——地蹦子、小场子(民间歌舞)——八岔戏(民间戏曲)的演变过程。它形成之初常用七首曲调,即“长工调”“放羊调”等岔开使用(亦称为七岔戏、七调戏)。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 “郧阳调”自鄂西传入,经我区艺人传唱嬗变,变成了具有板腔体雏形的“阳八岔”(亦称大八岔)。自此,八岔戏唱腔形成了阳八岔(大八岔,板式衍生体)和阴八岔(七岔或小调带有原始风貌的民歌体)两类,唱腔优美旋律动人,篇幅短小故事生动。


八岔戏角色分为生、旦、丑三门九行当,其中以小生、小旦、小丑戏居多,是较典型的“三小戏”。八岔戏剧目丰富,本戏少,折戏多,题材多为男女爱情和日常生活中的轶闻趣事。其代表性剧目有《站花墙》《蔡鸣凤辞店》《王婆骂鸡》《贾金莲赶船》等。

八岔戏的音乐只有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。演唱不动丝竹,全凭锣鼓乐掌其节奏,齐其动作,鼓其精神。乐队演奏必须达到强弱分明、疏密清晰,将锣鼓敲出味来,打出情来,使之远闻锣鼓声,便知演八岔。八岔戏的常用乐器有柿饼鼓、锣等,总体音色明快、热烈而不尖利,柔和、圆润而不低沉。小生的表演运用了整冠、圆领等戏曲程式;旦角的表演基本保留了民间歌舞小场子的身段、台步;丑角的表演无固定程式,多为即兴发挥。

近年来,八岔戏因现存艺人演唱环境空间有限,也无相当造诣的艺人担当,断代之势加剧。

八岔戏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

· 项目名录
· 国家级名录
· 省级名录
· 市级名录
· 传承人概况
· 国家级传承人
· 省级传承人
· 市级传承人
版权所有:安康市群众艺术馆
办公地址: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鼓楼街126号
陕ICP备202200280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