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 >> 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  >>  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名录   >>   传统舞蹈   
旬阳地箩舞
点击次数:1159次 更新日期:【2017-11-07】

◎       申报单位: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
 

旬阳地箩舞是旬阳民间社火的传统项目,因表演者脚下的道具类似于闺阁绣女绣花的圆绷子,俗称“地绷子”。地箩舞起源于道教祭祀活动,是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荷花舞的雏形和前身。据记载,该舞蹈于明朝中期由关中地区传入旬阳。地箩舞集曲艺、音乐、纸扎、民间美术于一体,是当地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舞蹈形式。


地箩舞的服装突出莲花造型。演员上着大襟的彩色服饰,下穿同色长裙,裙边落在脚下的圆形竹圈云盘上,圆圈上面缀云朵、荷叶、莲蓬、荷花。其道具也配合莲花服装造型,由云盘、云朵、莲花构成。地箩舞的舞者由八人以上双数少女组成,一般由两人领舞,舞步以轻盈快速的小碎步为主,边舞边唱,队形变化整齐、对称。地箩舞伴随着悠扬的舞曲,在青烟的烘托下飘然穿行,风格清雅飘逸,舞者轻歌曼舞,若仙女下凡;舞步轻柔曼妙,似行云流水。这与其他社火形式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地箩舞的曲调采用优美抒情的民间小调,大多是单段体的旋律配以多段体的唱词,伴奏乐器主要是二胡、板胡、竹笛等,多采用当地即兴的花鼓子演唱和花鼓子的基本伴奏形式。

地箩舞有龙摆尾、燕穿梭、十字套等队形,变化壮观中寓柔雅,轻捷中有平稳,所以又称“地云云” “地游子”和“地飘儿”。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寓意生机、甘霖普降和祈求太平的愿望,而且显示了汉民族文化包容万象的心态,具有较大的保护传承价值。

旬阳地箩舞已被列入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

· 项目名录
· 国家级名录
· 省级名录
· 市级名录
· 传承人概况
· 国家级传承人
· 省级传承人
· 市级传承人
版权所有:安康市群众艺术馆
办公地址: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鼓楼街126号
陕ICP备2022002806号